
前期投入仍靠政府补贴 也因此,在产品的市场培育期内,产品价格是否可及将直接影响产品销量;而产品销量又将进一步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否降低成本、技术迭代速度及可持续发展等。 这个怪圈应如何打破?上海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徐凤建认为,政府补助或将成为企业前期市场推广时的关键因素。 据他介绍,如果产品可以进入残联等福利机构的配发目录,政府则会通过定向采购、定向供应等模式进行推动。 “比如说,通过配发目录上海的残障人士都获得了标配的轮椅,如果需要更定制化的轮椅则可以自费购买。”徐凤建表示,但这需要产品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及一定的性价比。 《科创板日报》记者查阅已向科创板提交上市申请的行业企业翔宇医疗的招股书发现,其依赖政府补助而得以发展。 据招股书,翔宇医疗政府补助包括科研项目补助、生产性补助、以及稳岗补贴等,报告期各期,此部分收入分别为1101万元、2522万元和3441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14.33%、26.86%和23.35%。 参考海外企业,政府扶持痕迹亦非常明显。如,美国的外骨骼机器人厂商EKSO得到了美国军方与国防部的大力支持;日本外骨骼机器人厂商Cyberdyne则为“日本LifeInnovation大国战略发展计划”的重要环节。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康复器械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二:一是通过招标进入医院等康复机构,伤友通过机构来进行康复训练;二是面向C端用户,其销售模式类似轮椅等普通的医疗器械。前者依赖于国家医保支出,后者则取决于个体的可支付能力。 “在2B端,我们的许多产品已经进入医院、康复机构、养老院等千家机构,出口到海外20多个国家;在2C端,我们正在不断拓展。”顾捷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其预备开放20台左右的外骨骼机器人,以优惠价出售给符合要求的伤友。

《科创板日报》:您如何看待产品可及性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顾捷:傅利叶智能已经成立了五年,这五年来,我们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刚刚搬来了更大的办公场地、完成了B+轮融资、刚刚收购了瑞和康医疗,布局三级康复网络等。 其实,康复机器人现在的发展过程和洗衣机很像。我们小时候,洗衣机遥不可及,现在已经普及到家家户户。我相信,我们把市场打开了以后、产能就提上来了,成本是可以降下来的。外骨骼机器人等前沿的康复辅具也是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 《科创板日报》:如何更有效地将成本降下来? 顾捷:一方面,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前沿的技术,我们和芝加哥康复中心、墨尔本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把最先进的技术引进来;其次,我们用中国供应链来实现本土化生产,把成本降下来。目前,我们的核心模块已经实现产业化,主要的生产基地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如果把产业链进一步打通,成本还可以再降,到时候一台外骨骼机器人的售价应该和一个高端轮椅差不多。 《科创板日报》:您说的核心模块有哪些?产能情况如何?研发投入大约是多少?是否已实现盈利? 顾捷:核心模块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机器人零部件,包括传感器、电机、减速器等;二是人机交互算法;三是标准化的智能处方,即与医院合作,建立大规模数据库,形成一套可以被医生直接使用的“标准处方”。目前,企业年产能在每年上千台。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50%左右。目前仍未盈利。希望明年可以实现盈亏平衡。 《科创板日报》:与海外龙头企业相比,傅利叶智能的产品技术实力如何? 顾捷:中国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我们已经感觉到国外在该领域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比不上中国了,未来几年我们完全可以实现超越。 其实中国康复领域需要的不仅是产品,还有很多生态、产业链需要建设,比如说康复机构、康复师等等。 这和汽车很类似,要有整车厂,还要有4S店、有高速公路、有驾校。我们愿意来做这个生态的建设者之一,这是一个长期投入的过程。 《科创板日报》:企业是否有IPO计划? 顾捷:计划在未来2-3年吧。上市后,可以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大力度投入研发、开放新产品,有利于企业正向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