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了解,该亚厘米尺度检测机器人采用了智能驱动材料介电弹性体致动器(Dielectric Elastomer Actuators,DEAs)作为人造肌肉。 与小体积的电磁电机相比,DEAs 具有更高的功率,更有可能被扩展到小尺寸,从实践来说,其目前已被尝试应用于小型移动机器人上。该工作所采用的 DEAs 还有着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快的响应速度,因此在管道运动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在小型管道中,机器人和管壁之间需要有可靠的相互作用,设计一个软机器人来实现敏捷的导航和有效的检查有着其必要性。 目前,由于一些管道环境(弯曲且含填充介质)较为复杂,此类管道检查任务仍然面临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来自于机器人驱动方法的选择。比如气动驱动软机器人,其通常靠加压空气的传质来驱动,这对长距离管道检查不利,机器人速度会大大减慢。 而 DEAs 依赖于电荷的转移进行驱动,因此具有更高的功率密度,在小型管道检测机器人制作上有着巨大潜力。 另外,为验证该机器人的真实管道检查能力,研究人员在该机器人前面安装了微型摄像机来观察管道内的情形。在人工控制下,它以不同速度成功完成了所安排的检查任务。

“同时,我们研发的亚厘米尺度机器人能够在S形、螺旋形等不同几何形状的管道中移动,即使管道中含有油、气体等介质,也运行良好。它还适用于玻璃、金属或碳纤维等不同管道材质。”汤超说到。 据了解,为了能够在不同形状的管道中高效、快速移动,该软机器人能通过可变数量的磁单元实现快速装配。由于构成机器人的低模量材料具有较高的自由度,因此可以被动地适应管道尺寸和形状的变化。 另一个挑战是设计和制造机器人的本体结构,以实现在小型管道中的高效运动。可拿软体动物和哺乳动物做个类比,哺乳动物进化出了刚性支撑的骨骼结构以及用于软驱动的肌肉,极大地提高了它们的运动能力。 相比于纯软机器人设计,刚性组件的引入也可以大大提高机器人的运动性能。此次研发机器人的锚定单元基于智能复合材料微结构(Smart Composite Microstructure,简称 SCM)技术,该技术能够克服微机械加工技术的局限性,已经在微型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这项工作中,机器人的运动原理受到了蚯蚓蠕动行为的启发,”汤超补充说,“另外,考虑到管道检测机器人的要求,SCM 技术成为了设计和制造一个小型但具有有效力传输和移动能力的机器人的理想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