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琰教授在做经口机器人手术 近日,王琰教授团队再次为一名中年患者开展了经口机器人切除头颈部肿瘤手术。患者为一名59岁的男性,半个月前因为头晕就诊于外院,头部磁共振检查发现右侧咽旁间隙肿物。患者辗转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均被告知肿物位置特殊,周围毗邻大血管与重要颅神经无法手术,或者被告知手术面临巨大创伤,需要下颌骨劈开及气管切开手术,但这些治疗方案显然是患者无法接受的。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患者辗转找到了中国医大一院耳鼻咽喉科。 为了确切掌握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王琰教授组织了多学科会诊(MDT)。经会诊,发现患者咽旁肿物已经达到了6厘米以上,压迫颈内动脉及静脉,如果不及时手术切除将会导致血管压迫和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但是,由于肿物位置较深,体积较大,而且周围毗邻重要血管与神经,如果使用常规的手术方法需要将下颌骨劈开、颈外侧切口、气管切开,患者所面临的大出血、颅神经损伤等风险将成倍增加。为了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王琰教授团队决定应用最新的经口机器人手术为患者开展微创肿瘤切除术。 手术过程中,借助于达芬奇手术系统为术者提供的清晰术野,在完整保护肿物周围颅神经主干、各分支及重要血管的同时,完整剥离肿瘤,既达到了完整切除肿物的手术预期效果,又保证了患者颌面部结构完整与功能,真正实现了用最小的损伤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王琰教授和手术室、麻醉科团队 研究人员发现,经口机器人手术可以改善口咽癌的预后。接受经口机器人手术的早期疾病患者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84.5%,而非机器人手术患者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80.3%。除了提高整体生存率外,经口机器人手术的阳性手术切缘(癌细胞留在组织边缘的比率)也较低,为12.5%,相比传统手术降低了7.8个百分点。同时,患者从这种新的手术方式受益良多,如疗效确切、切口变小、康复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少等,其他优点包括减少气管切开需要、麻醉需求量、感染风险、失血量或输血必要性、创伤和疤痕等。 多年来,王琰教授团队专注于头颈部良性及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喉癌、下咽癌、扁桃体癌等疑难重症肿瘤的微创及传统手术治疗。科室引进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设备,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准,可经口腔完成口咽、咽旁间隙、下咽、会厌等良、恶性肿瘤切除,是当前最尖端、精准、微创的手术技术,尤其适用于口腔癌、口咽癌的患者。截至目前,王琰教授团队已完成近四十例经口机器人手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未来,中国医大一院耳鼻咽喉科将在王琰教授的带领下,在科室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继续精研医学本领、提高诊疗技能、紧跟尖端科技,更加广泛地运用高科技诊疗技术,全力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