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口咽部肿瘤的发病率呈连年上升趋势。传统的口咽部肿瘤手术治疗方法主要为开放性的广泛切除,需要唇正中及下颌骨裂开,手术创口大,术后恢复慢,口腔功能差,且对患者的外观影响较大,面部手术疤痕要陪伴患者终生。非手术治疗主要采取同步放化疗的方式,虽然可以避免“破相”,但副作用较大,包括口腔口咽黏膜炎、纤维化、口干燥症、皮炎、吞咽困难、放射性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等。 如今,经口机器人手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口咽癌治疗的模式。相对于传统头颈外科开放性术式,经口机器人手术可以为术者提供口腔内最大可操作空间,高清镜头让术者更接近肿瘤表面观察,切除精确、损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同时避免了下颌骨劈开和气管切开后形成的巨大疤痕,让患者免受“破相”之苦,是一种微创美容的手术。而且,经口机器人手术术中可以精确的切除肿瘤,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切实保障肿瘤的安全界限。 2017年10月,中国医大一院耳鼻咽喉科依托当今外科领域先进的达芬奇手术系统,开展了首例经口机器人切除口咽部肿瘤手术。接受手术的患者为53岁刘女士,术前确诊为扁桃体癌,需要扁桃体癌及周围组织扩大切除。当时,患者的主治医生为现任中国医大一院耳鼻咽喉科负责人王琰教授。王琰教授带领科室专家团队充分研究、反复论证后,决定为患者开展经口机器人手术。通过达芬奇手术系统为术者提供的10倍三维高清视野和身临其境的手术感受,医生的手部动作被机器手臂及器械准确无延时地重现。手术过程中,手术切除边缘精准,术中损伤小、出血少,不但将肿瘤精准切除,实现了手术目标,且在术后2天患者就恢复正常吞咽功能,更好地保全患者口咽部吞咽、发音、呼吸功能和容貌。
王琰教授在做经口机器人手术 近日,王琰教授团队再次为一名中年患者开展了经口机器人切除头颈部肿瘤手术。患者为一名59岁的男性,半个月前因为头晕就诊于外院,头部磁共振检查发现右侧咽旁间隙肿物。患者辗转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均被告知肿物位置特殊,周围毗邻大血管与重要颅神经无法手术,或者被告知手术面临巨大创伤,需要下颌骨劈开及气管切开手术,但这些治疗方案显然是患者无法接受的。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患者辗转找到了中国医大一院耳鼻咽喉科。 为了确切掌握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王琰教授组织了多学科会诊(MDT)。经会诊,发现患者咽旁肿物已经达到了6厘米以上,压迫颈内动脉及静脉,如果不及时手术切除将会导致血管压迫和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但是,由于肿物位置较深,体积较大,而且周围毗邻重要血管与神经,如果使用常规的手术方法需要将下颌骨劈开、颈外侧切口、气管切开,患者所面临的大出血、颅神经损伤等风险将成倍增加。为了以最小的创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王琰教授团队决定应用最新的经口机器人手术为患者开展微创肿瘤切除术。 手术过程中,借助于达芬奇手术系统为术者提供的清晰术野,在完整保护肿物周围颅神经主干、各分支及重要血管的同时,完整剥离肿瘤,既达到了完整切除肿物的手术预期效果,又保证了患者颌面部结构完整与功能,真正实现了用最小的损伤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王琰教授和手术室、麻醉科团队 研究人员发现,经口机器人手术可以改善口咽癌的预后。接受经口机器人手术的早期疾病患者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84.5%,而非机器人手术患者的五年总体生存率为80.3%。除了提高整体生存率外,经口机器人手术的阳性手术切缘(癌细胞留在组织边缘的比率)也较低,为12.5%,相比传统手术降低了7.8个百分点。同时,患者从这种新的手术方式受益良多,如疗效确切、切口变小、康复时间缩短、住院天数减少等,其他优点包括减少气管切开需要、麻醉需求量、感染风险、失血量或输血必要性、创伤和疤痕等。 多年来,王琰教授团队专注于头颈部良性及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喉癌、下咽癌、扁桃体癌等疑难重症肿瘤的微创及传统手术治疗。科室引进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设备,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准,可经口腔完成口咽、咽旁间隙、下咽、会厌等良、恶性肿瘤切除,是当前最尖端、精准、微创的手术技术,尤其适用于口腔癌、口咽癌的患者。截至目前,王琰教授团队已完成近四十例经口机器人手术,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未来,中国医大一院耳鼻咽喉科将在王琰教授的带领下,在科室专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继续精研医学本领、提高诊疗技能、紧跟尖端科技,更加广泛地运用高科技诊疗技术,全力造福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