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机器人应不只会重复劳动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的发布催生了国内人形机器人的开发热潮,中国版“擎天柱”也呼之欲出。“擎天柱”与过去只会重复劳动的机械臂有所不同,它可以活跃在生产线上,像人一样自由地走来走去,代替机械臂去完成一些更为复杂的工作,比如安装软管。“这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由于软管是灵活的,它会漂浮移动,传统的机器人很难去完成这项任务。而通过AI的计算,机器人可以调整它的手势,从而像人那样地根据软管的方向来抓住它。”一位机器人开发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在国内市场上,小米、优必选等企业不断进军和拓展机器人领域,与国外巨头波士顿动力、特斯拉等展开竞争。不过,机器人底层软件和硬件的设计仍然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在不断的实验中才能迭代性能。我国的机器人研发端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产学研通道,厂商大多弱小而分散,产品线少,高校、研究所的人才输送与资金力量不足。这就需要像科大讯飞这样的大型平台提供生态系统的支撑,聚拢更多开发者形成行业合力。 此外,AI机器人在医疗诊断领域的应用场景也在拓展。 近年来,神经科学与脑科学方面的研究也引起越来越多开发者的重视,例如AI多模态抑郁症筛查就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谢斌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抑郁症用AI来筛查是可行的,网络大数据、机器学习都是非常具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但是临床的诊断仍然离不开高质量的专家进行人工分析。”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 科大讯飞援引数据称,去年,讯飞开放平台AI调用量增加了36%,虚拟世界、工业互联网、元宇宙等领域的开发者成为主力。另据智慧芽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AI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超过64万件,占全球的近48%。从趋势上看,中国在AI领域的专利申请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技术上看,中国当前在AI领域的专利布局主要聚焦于特殊数据处理应用、图像分析、自然语言数据处理、安全通信装置等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