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有一句名言:“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虽然谈论的是艺术教育,但这句话拓展开来一样适用——当我们讨论艺术的时候,在意的到底是“方法”,还是“目标”?
仅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AI绘画确实算得上是一种艺术。不过,这种艺术更多是一种科技艺术,而非人文艺术。即使AI绘画工具可以呈现毕加索、蒙克、莫奈的画风,其所呈现的是基于精密计算的临摹,而绝非独一无二的创作,充其量不过是一件“精仿”的赝品。仅就绘画领域而言,各种足以乱真的赝品多如牛毛,但它们何曾阻止那些真正的创作?
承认AI绘画属于“艺术”,并不会绞杀真正的艺术,相反,还可以成为推动艺术创新的“催化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艺术的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人工智能的自身特性决定了其只能“推陈”,而无法“出新”。无论大数据运算的能力如何强大,目前仍只能依赖已有的数据建模。换句话说,AI绘画只能临摹已有的流派和表现形式,既无法开辟新的表现形式,更无法凭空创造新的流派。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意味着原有格局的打破,有人因此不得不走出“舒适区”。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有人被“夺去饭碗”,重新定义自己的位置,但人类社会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反而爆发出更大的创造力。究其原因,在于科技只能替代科技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无法替代人类的思考和创造。
如今已有太多简单机械的岗位被人工智能取而代之,在最应该呈现出创造力的艺术领域,出现AI绘画这样的“搅局者”,又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呢?如果一个艺术家担心被AI绘画工具取而代之,那只能说他对自己的创作没有把握,对于创新缺乏信心。
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具有独一无二的灵魂,这既是一种很难被抽象表达的概念,同时也是一种很难被数据化计算的领域。而这,难道不正是艺术家所应该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