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行业资讯>优必选冲刺上市,人形机器人的春天在哪里?

优必选冲刺上市,人形机器人的春天在哪里?

2023-02-23 来源:全球焊接网 |责任编辑:小球球 浏览数:925 全球焊接网

核心提示:  优必选熊猫机器人优悠,图源优必选科技微博  显然,这些人形机器人看起来更像人。相比其他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更像是一种进阶版,它需要更高的感知、交互能力,还拥有类似人类的运动能力,能平稳、敏捷地行

  优必选熊猫机器人优悠,图源优必选科技微博

 

  显然,这些人形机器人看起来更像“人”。相比其他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更像是一种“进阶版”,它需要更高的感知、交互能力,还拥有类似人类的运动能力,能平稳、敏捷地行走。

 

  比如WalkerX,其技术突破主要表现在“眼睛”、“四肢”具备的能力上。

 

  拥有了“眼睛”,WalkerX可以在走路时“看清”道路、避开障碍,可以识别人脸、手势和物体。

 

  创造出类似人类的“眼睛”,则要基于多目视觉传感器、U-SLAM视觉导航、物体检测与识别算法等多项技术突破。

 

  “四肢”的能力,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通过步态规划与控制技术升级,WalkerX能在楼梯、碎石、草坪等复杂地形平稳行走,最高行走速度为3km/h。

 

  另一方面,基于手臂、手掌具备的自由度,WalkerX可以操控冰箱、咖啡机、吸尘器等家电,提供按摩、拧瓶盖、端茶倒水等服务。

  WalkerX,图源优必选科技微博

 

  在优必选一直讲述的技术故事中,“四肢”能力背后的伺服驱动器技术,被作为重点提及。

 

  伺服驱动器技术充当的是整个躯干、关节,是人形机器人灵活运动的基础。WalkerX便拥有41个伺服驱动关节。为了让人形机器人更像人类,伺服驱动关节,需要快速响应、准确定位、平稳运动。

 

  不过,在“如何让机器人更像人”这一问题上,其他公司也有不少探索,可以走楼梯、跳跃的ASIMO,擅长踢足球、拳击的NAO,都在满足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想象。

 

  其中,波士顿动力推出的Atlas,相比优必选Walker系列,在运动流畅能力上更为出色,能进行跳跃、攀登、后滚翻等高难度“跑酷”动作。

二位

  Atlas的视频演示,图源波士顿动力公司官网

 

  此前优必选曾强调,Walker系列与全球其他人形机器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量产。

 

  在关键技术上,优必选称其已设计生产40余种伺服驱动器,掌握从0.2Nm小型伺服驱动器到120Nm大型伺服驱动器的量产能力。

 

  但实际上,Walker系列还并未完成量产。2021财年,优必选售出一台真人尺寸的人形机器人Walker-2用于教育,2022年前9个月售出两台Walker-X用于通用商业目的。

 

  目前人形机器人的造价偏高,据浙商证券报告,Atlas人形机器人的成本约200万美元。更多公司希望压低其造价,但这也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达成的目标。

 

  优必选创始人兼CEO周剑曾在2021年的一次采访中提到,人形机器人要真正进入家庭服务,至少还需要5-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优必选遇到的问题,也是全球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现状,生产成本高、核心技术发展不成熟、维护成本高昂等因素,导致人形机器人尚无法实现量产。

 

  02硬科技逃不过亏损,人形机器人还在等春天

 

  至今为止,优必选完成了9轮融资,总融资超10亿美元,但从优必选披露的招股说明书中可以看到,其仍在持续亏损,靠融资输血。

 

  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优必选总营收分别达人民币7.40亿元、8.17亿元、5.29亿元,分别产生净亏损为7.07亿元、9.18亿元、7.78亿元。

 

  除了亏损,优必选的负债总额也达到15.8亿元。2021年、2022年,优必选分别向银行贷款3.69亿元、2.56亿元,2022年的这笔贷款担保人为实控人周剑。

 

  优必选亏损的原因,与许多硬科技公司相似,在支付高昂的研发成本的同时,由于商业化落地难、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业务规模不足以产生规模效应,难以实现盈利。

 

  优必选拥有1692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超过了40%,研发开支也很庞大,2020年-2022年前三季度,总投入超过12亿元。

 

  目前优必选已经形成了ToB与ToC两大业务。ToB方面,面向教育、物流、康养、安防等行业提供定制智能机器人解决方案。

 

  ToC方面,则推出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智能服务机器人”和“智能家用机器人”,前者主要为家庭教育、家庭娱乐和儿童发展设计的小型机器人,后者主要用于家庭环境、智能生活方面的智能机器人家电产品。

  Yanshee(偃师),图源优必选微博

 

  截至2022年9月30日,优必选已累计推出逾50类产品,拥有近1000家企业客户,已售出50万台机器人产品。

 

  但相比真人尺寸的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优必选面向教育领域的小型机器人更受消费者欢迎,也贡献了更多营收,在过去三年占总营收比重超过了50%。

 

  教育机器人市场竞争激烈,门槛较低,科技公司通过教育机器人可以快速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放眼未来,随着技术提升,人形机器人告别早期竞争后,玩家还要进行多元化布局,不再仅靠教育市场存活。

 

  但目前而言,作为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亏损是逃不过的。

 

  近期,优必选计划赴港上市,时代周报报道称,一位参与过优必选公司投资调研的投资人表示,优必选急于上市,一方面是为了打通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是优必选迟迟不能盈利,背后投资方或有意变现退出。

 

  不仅是优必选,更多玩家仍挣扎于商业化难题。

 

  著名的人形机器人公司波士顿动力,已经三易其主,先后被谷歌、软银收购,如今控制权又交给了韩国现代汽车。一直以来,波士顿动力的人型机器人看重技术突破,缺乏商用场景,难以盈利,这也引发了“东家”的担忧。

 

  软银的Pepper,曾被誉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心脏”的机器人,但早在2020年8月便已停止生产;本田ASIMO,全球最早具备人类双足行走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也在2022年宣布退役,结束长达20余年的表演生涯。

 

  Pepper、ASIMO、Atlas作为行业先驱,或告别市场,或找不到合适的应用场景。

 

  在国内,如优必选一般的新兴玩家,也仍在探路。自研出GINGER系列人形机器人的达闼科技,营收主要来源于云AI解决方案和智能设备,而非人形机器人业务。自研出ARTROBOT系列仿人机器人的北京钢铁侠科技,将应用场景拓展至航天领域,但仍未落地到工业、民用领域中。

 

  人形机器人的市场前景广阔,但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身处其中的玩家也将经历更多挑战、面临更多风险。

 

  03特斯拉、戴森、小米入局,巨头效应带来了什么?

 

  人形机器人尚未大规模落地,但特斯拉、亚马逊、戴森等巨头的入局将市场炒得火热。

 

  人形机器人已经变成特斯拉最重要的产品研发项目,马斯特一直强调,随着时间推移,这项业务的重要性可能超过电动汽车。

 

  2022年特斯拉“AIDay”上,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现身,其身高约1米72,体重约57公斤,每小时可行走8公里,可负载20公斤的物品。

 

  Optimus,运用了特斯拉最先进的AI技术,如视觉神经系统、自研芯片和FSD硬件。

 

  与此同时,Optimus主打灵巧的机械手,马斯克曾多次提及,现在的机器人,仍无法实现人手捡起零件放置在电池上的简单操作。Optimus在手指、手臂的灵活操作上下功夫,能负重9KG的物品,自适应抓取不同形状、尺寸的物体。

 

  Optimus的走向已经明确,在进行技术突破的同时,特斯拉偏向于设计能落地、可量产的人形机器人。马斯克表示,第一版Optimus有望在2023年投入生产,其售价将在2万美元左右,并在3-5年内实现量产。

  Optimus,图源特斯拉微博

 

  除了特斯拉,戴森、亚马逊等海外科技巨头也在押注人形机器人。2022年5月,戴森曾公开表示将在未来10年内推出可以做家务的人形机器人、打造“英国最大、最先进的机器人中心”,为此扩招千名员工,计划投资50亿。亚马逊则通过投资的方式参与进来,其参投的AgilityRobotics公司研发的双足机器人Digit现已开售。

 

  在国内,小米也公布一款自研的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铁大),雷军称,CyberOne背后的智能、机械能力,全部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完成。

 

  随着科技巨头深入市场,将推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产业链升级。

 

  尤其是特斯拉的加入,对行业意义重大。首先,人形机器人涉及视觉系统、控制系统、传感器等多种技术,特斯拉已经将智能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运用到Optimus身上,智能化技术的复用以及高额的研发投入,或将推动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的提升。

 

  其次,特斯拉在智能汽车方面的市场营销策略,也能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Optimus的量产也能参照ModelS等长线产品的起量、稳销量、改版换代等一系列商业化节奏。

 

  特斯拉的加入可能让国内玩家备受压力,但Optimus的量产计划,离不开中国供应链,届时可能将推动零部件的需求起量,给上游企业带来更多机会。中国供应链得到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优必选等国内人形机器人玩家也能受益。

 

  不过,巨头效应可能也持续不了太久。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最终能否如期量产,仍需要持续观察。即使产品正式发布,也可能面临消费者需求不足、销量不及预期等问题。

 

  市场终将回归理性,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迭代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人机交互、运动控制等核心技术仍需持续突破,这一切决定了量产还需漫长的时间。

 

  企业需要投入更多时间、资金,持续进行研发,但新冠疫情、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下,跨国供应链紧张,影响了人形机器人的生产交付。宏观经济下行,则导致具备消费品属性的人形机器人的需求受到影响。

 

  随着大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投资机构更为谨慎,更为关注回报,对硬科技的热情逐渐减退。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和崛起,仍是一场漫长的征途,企业要想在硬科技赛道上突出重围,离不开技术优势和资本投入,但这也是企业面临的普遍难题。

打赏
分享到:
0相关评论
阅读上文 >> 最大的台风级核潜艇“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号驶向俄罗斯的废品站
阅读下文 >> 玄武云智能语音机器人,助力企业品牌打赢“双十一”营销战

大家喜欢看的

  • 品牌
  • 资讯
  • 展会
  • 视频
  • 图片
  • 供应
  • 求购
  • 商城

版权与免责声明:

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自动转载信息、企业用户或网友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信息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网站客服,我们将第一时间对相关内容进行删除处理。同时对于资讯内容及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表示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qqweld.com/news/show-18266.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全球焊接网 或原稿来源。

推荐新闻

更多

微信“扫一扫”
即可分享此文章

友情链接

  • 旗下平台:货源网

  • 旗下平台:玩具网

2018-2023 QQWEL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全球焊接网版权所有 丨 冀ICP备2024057666号
访问和使用全球焊接网,即表明您已完全接受和服从我们的用户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