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对植物进行精准识别的喷药机器人,拥有“眼睛”和“大脑”、可以像人类一样劳动的采摘机器人,能够在危险环境中进行智能消杀工作的战“疫”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是否听起来技能满满? 它们都来自一位名叫郭亭亭的青年的创意——从在实验室潜心科研的博士生到创业大潮下的时代弄潮儿,将大胆的科学“脑洞”变为可以落地的科技成果,90后郭亭亭勇于追梦的青春故事分外精彩。 “我从小就喜欢鼓捣各种机械,家里的电器基本都被我拆过一遍。”郭亭亭告诉记者:“虽然父母有时很头疼,但却从未制止我,他们的态度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正是出于对电气机械的热爱,郭亭亭本科时选择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并在大一下学期被选拔进入学校的自动控制实验室。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心中那颗立志科研的种子悄悄生了根、发了芽。完成了课业任务,郭亭亭一有时间就钻进实验室,自己动手设计。 智能喷药机器人是郭亭亭自主设计的一项发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农户在大棚里给农作物进行人工喷药很是费力,便产生发明一款智能喷药机器人的想法。这款智能喷药机器人有图像识别功能,可对绿色植物进行精准识别后喷药,大大提高了喷药的效率和准确度。 郭亭亭研发的智能采摘机器人以摄像机作“双眼”,以芯片作“大脑”,“眼睛”采集图像后传送到“大脑”,经“大脑”分析处理确定图像大小、轮廓,然后发出指令,带着剪刀的机械手臂便伸到目标正前方,左右晃动瞄准后,果实便被一剪而下。“机械手提前设置好了压力值,可以避免损伤果实,保障果实的完整。”郭亭亭介绍。 凭借大胆的创意和出色的技术攻关能力,2014年,郭亭亭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这让他备受鼓舞。他决定继续深造,在中国海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意识到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应该只停留在实验室里,他创立了山东阿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郭亭亭的公司专注研发替代人类进入高危场所的特种机器人,其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爆消防机器人产品技术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可直接代替消防人员进入高危灾害现场侦察、灭火和救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看到武汉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与病毒战斗,深受触动的郭亭亭和团队小伙伴决定研发一款能够代替人工进行病毒消杀工作的机器人。 然而,时间紧、任务重,研发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以往机器人携带的作业设备一般安装在移动底盘的重心处,这样机器人运动时比较平稳,”郭亭亭解释:“但消杀机器人不同,由于在移动底盘前端必须安放消毒弥雾机,只能将药箱后置,而机器人带动消毒药箱移动时,内部消毒液来回晃动,会对机器人运动平稳性产生重大干扰,威胁机器人作业安全。”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郭亭亭反复试错、不断改进,最终通过在机器人内部增加重心实时调节的平衡块,实现了机器人行进过程中的自适应重心调节。此外,他还通过在药箱中增加流体阻尼组件的方式,有效降低药箱内药液来回波动的幅度,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移动的平稳性。 受疫情影响,研发团队的一些伙伴来不了公司,郭亭亭就身兼数职,扛起技术攻坚的大旗。那段时间,他吃住都在研发现场,累了就稍微休息下,醒来就立刻重新投入到工作中,为了节约时间,一碗泡面就是一餐饭。 最终,从设计雏形、研发实物到调试程序、场景应用……仅用了短短十几天,这款智能消杀战“疫”机器人便诞生了。 郭亭亭介绍,智能消杀战“疫”机器人主要包括两类产品,分别是履带式消杀机器人和轮式消杀机器人。郭亭亭把这两款机器人分别命名为“雷神一号”和“火神一号”,向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致敬。 这款消杀战“疫”机器人被捐赠给当地政府和武汉战区医院后,成为助力病毒消杀工作的“得力干将”。根据用户反馈,郭亭亭带着团队伙伴进一步优化设计、改进技术,第二代智能消杀机器人也将会在不久问世。 郭亭亭说:“青春只有一次,有梦就一定要去实现。我愿做一名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奔跑的追梦人,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