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专题综述篇:复苏拐点将至,行业前路可期(上)
2、工业机器人行业有望迎来复苏拐点
2.1 工业机器人产量快速回升,下游制造业投资边际回暖
2010年后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稳定增长,行业呈现一定的周期性。2008年的全球 金融危机导致制造业投资推迟,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下降至2009年的6万台。2010 年制造业投资释放,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大幅提升至12万。2013年到2018年的5年 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从178,132台上升至422,000台,CAGR达到18.8%。工业 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制造业的扩产和自动化改造,因此工业机器人的销量增速与制 造业投资增速相似,也呈现出3-4年的周期特性。
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在2010年后快速成长,2013-2018年的CAGR达到 33.3%。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了154,032台,占全球总销量 的36.5%,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018年中国大陆的销量较上年同比下 降了1.4%,为201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图表24:工业机器人销量(左轴)与同比增速(右轴)
从供给端看,疫情过后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快速回暖。2019年初我国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从2018年的9.5%下滑至2019年1-4月的 2.5%,同期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也出现了负增长。整个2019年我国的制造业投资 增速一直维持在低位,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也持续下滑,但降幅收窄的趋势明显。 2020年在疫情过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快速恢复,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幅 增长10.3%,行业回暖的信号明显。
图表25: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左轴)与制造业投资增速(右轴)
汽车和3C制造业是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领域。由于汽车销量的下滑,汽 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19年3月出现下滑,投资增速始终保持低位甚至负增 长。对比历史数据,汽车销量的增速领先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速13个月左右,目前 的节点对应着2019年下半年汽车销量大幅下降后降幅逐渐收窄的时期。2020年上 半年汽车制造业投资受疫情的影响较大,下半年有望逐步回到正轨。此外,疫情 对购置私家车需求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同时近期从中央到地方陆续也出台了 一系列稳定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车企的扩产意愿有望提升,因此汽车制造业的 投资有望持续边际回暖。
图表26:汽车销量增速(延后13个月)与汽车制造业投资增速
受益于5G部署带来的相关需求,我国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固定 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坚挺,2019年投资增速达16.8%。疫情的冲击不改5G建设的确 定性,第二季度开始3C制造业投资快速恢复,上半年投资额增长9.4%。此外一季度是3C行业的营收淡季,一季度因疫情而减少的需求将逐渐在旺季释放。随着5G 部署的持续推进,5G手机及相关电子设备的需求量有望快速增加,继续拉动3C制 造业的投资。
图表27: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疫情后快速回升
2.2 领先指标印证复苏拐点
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出口国,根据JARA的数据,2019年日本工业机器人 的出口占比(按金额)为69.2%。中国是日本工业机器人最大的进口国,根据瑞穗 研究所的数据,2018年日本出口到中国工业机器人占总出口的40%左右。由此推 算日本工业机器人约有30%左右售往中国,因此我们认为日本工业机器人定单额 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需求情况。自2019年第二季度起,日本 的工业机器人定单的降幅快速收窄,自2019年11月起连续正增长,反映出工业机 器人市场正在复苏。2020年以来日本工业机器人订单额的增速波动较大,5月份 出现负增长,我们认为这主要与疫情的扰动有关,不改行业逐渐复苏的格局。
图表28:日本工业机器人定单额(左轴,百万日元)及同比增速(右轴)
从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安川电机的情况来看,自2019年第二季度以来 安川的运动控制、机器人两大业务的订单降幅快速收窄,2019年第四季度运动控 制业务的订单实现了正增长。2020年第一季度受疫情扰动订单增速有所下降。安 川来自中国的订单的降幅自2019年以来快速收窄,反映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 求的回暖。
图表29:安川电机订单同比增速(%)
图表30:安川电机来自于中国的订单同比增速(%)
减速器是工业机器人最核心、成本最高的零部件之一,而Nabtesco是全球RV减速 器的龙头企业,产品在大中型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约60%,因此可通过 Nabtesco精密减速器的订单情况对工业机器人的生产端情况进行预判。Nabtesco 精密减速器订单的降幅自2019年第三季度开始收窄,并在2020年第一季度大幅增 长12%,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增速在疫情后的快速回升的情况相吻合,侧面 反映出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在复苏。
图表31:Nabtesco精密减速器订单增速
3、工业机器人向中低端领域渗透,产业链迎来国产化良机
根据IFR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平均密度为99台/万人,制造业强 国德国、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均在330台/万人左右。根据我们的测算,2018年 中国大陆地区的工业机器人密度为65台/万人,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可见我国制 造业的自动化水平远不及欧美日韩等制造业发达地区。我国制造业规模巨大而自 动化程度较低,意味着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尚有大量的市场潜力:2018年我国 制造业就业人数约9954万人(城镇非私营企业就业人数+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 数),若能达到美国、意大利等国家200台/万人左右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则中国 大陆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将达到199万台,而2018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机器人保有 量仅为65万台左右。
图表32:2018年主要国家和地区工业机器人密度(台/万人)
汽车行业是我国工业机器人最主要的下游应用领域,但我国汽车产业中的机器人 渗透率仍相对较低。2017年传统的汽车制造强国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家 在汽车产业中的机器人密度均在1100台/万人以上,而加拿大的工业机器人密度 更是达到了1354台/万人。西班牙、泰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汽车产业中的 机器人密度也在900台/万人以上,而中国大陆地区的汽车行业机器人密度仅为 634台/万人,与我国汽车制造大国的地位不符,可见我国汽车产业中的机器人渗 透率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图表33:2017年汽车整车制造产业中工业机器人密度(台/万人)
工业机器人加速向一般工业(非汽车行业)渗透。2019年汽车整车、零部件、电 子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下滑,家电、汽车电子、半导体行业的需求上行但整 体增速较低,而金属加工、医疗、光伏、仓储物流、锂电等行业均实现了高速增 长,工业机器人的下游应用领域更加多元。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造成的复工复产 延期、物流运输受阻等因素对下游行业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也加速了工业 机器人在物流、医疗用品等领域的应用。根据MIR的数据,预计2020年物流、医疗 用品行业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增长率分别为20%、26%,半导体、太阳能、锂电领域 的增长率预计也将在10%以上。
图表34:2019年我国主要下游行业工业机器人产品增长情况
工业机器人向一般工业领域拓展,产业链迎来国产化良机。汽车制造业对工业机 器人的本体及系统集成的要求较高,因此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的本体市 场基本被国外厂商所占据。相对而言,非汽车制造的一般工业领域对机器人及系 统集成的要求较低,而且一般工业领域的中小企业众多,单批采购规模小、种类 分散、价格敏感度高,一直以来都不是国际龙头企业开拓的重点。而国产机器人 在性价比上具有优势,性能也可以达到要求,比较容易切入中低端的一般工业领 域。根据IFR的数据,2018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在金属和机械加工、橡胶和塑料制品 等领域的占有率远超国外产品,可见国产产品在中低端市场具有优势。随着工业 机器人加速向中低端领域渗透,国产机器人本体有望迎来发展良机,国产核心零 部件也有望与国产本体协同发展,在中低端应用领域实现突破,并向高端领域延 伸。
图表35:2017、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本体供应情况(上图:按工业领域分;下 图:按工作类型分)
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而工业机器人价格持续下行,“机器换人”的成本优势 凸显。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国的劳动成本螺旋式上升。而随着以“四大家 族”为代表的国外本体企业在中国设厂扩布局,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向中国大 陆转移,工业机器人的价格也在持续下行。根据2014年出版的《工业机器人技术 及应用》,使用工业机器人的年均成本将在第三年与普工基本持平。而随着2014 年后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和工业机器人价格的下降,目前采用工业机器人替代人工 的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
图表36:使用机器人与普工的年均成本比较
图表37:制造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
4、日本的发展历程与启示:我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将走向快速普及期
4.1 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日本在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地位,同时日本也是工业机器人的应 用大国。根据IFR的数据,2017年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交付了全球一半以上 (约55%)的工业机器人,而日本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也高达29.72万台,是仅次 于中国大陆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大国。
1962年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同期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劳动力不足的 问题,因此诞生于美国的工业机器人迅速被日本所接受。从1967年川崎重工引入 机器人技术开始,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引入期(1967-1970):1967年日本川崎重工从美国引进了机器人及其技术,并建 立了生产车间。1968年,日本试制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实用期(1970-1980):通过持续的技术消化,日本工业机器人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日本大规模推广工业机器人在机械、电子、汽车等强势产业中的应用。日本的工 业机器人的年产量从1970年的1350台迅速增长至1980年的19873台。
普及期(1980-1990):日本工业机器人进入了繁荣鼎盛的时期,各个领域都在推 广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日本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保有量和密度快速提升。
稳定期(1990-):日本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基本饱和,保有量增速放缓甚至负增 长。与此同时日本工业机器人企业开始拓展国际市场,出口市场逐渐成为支撑日 本工业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力量。根据JARA的数据,2005年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出口 占比为61.3%,2010年增长至76.2%,此后出口占比基本保持在70%上下。
图表38:日本工业机器人年产量(左轴)及密度(右轴)
图表39: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左轴)及保有量增速(右轴)
4.2 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类似于日本上世纪80年代
日本能够成为“机器人王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产业层面来看,日本在1970 年左右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面临着较大的产业升级的压力,需要在进行产业 结构升级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保持自身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 地位。工业机器人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 损耗,因此大力推广工业机器人就成为了日本实现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也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2019年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GDP占 比分别为7.1%、39.0%、53.9%,与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的1970-1980年类似。同样的,我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进行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压力,自 动化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内生动力,推广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是实现产业 升级的大势所趋。
图表40:2020-2019中国GDP构成(%)
日本社会的高度老龄化也是工业机器人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通常认为,当一个 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 龄化。日本自197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此后日本的人口结构不断恶化,目前日本 已经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85年日本 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2006年超过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另外,日本的 老龄化速度也很快,人口老龄化率从7%上升到14%仅用了24年。日益严峻的老龄 化问题使得日本迅速接受并且积极推广工业机器人的使用。
我国也在2001年进入了老龄化,2019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1.47%。根据日 本内阁府发布的《高齢社会白書》,预计我国将在2025年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率从7%上升到14%的时间同样也是24年。从老龄化程度和速度来看,目前 我国的老龄化阶段与日本上个世纪80年代相似,我国也将面临对劳动力密集产业 进行自动化改造的现实需求。
图表42:主要国家老龄化率从7%上升到14%的时间
图表43:中国与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2018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密度为65.2台/万人,接近日本1984年的水平。综合产 业结构、人口老龄化程度、工业机器人密度等因素,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 人产业无论是发展现状还是社会环境,都与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快速普及期相似。 复盘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发展史,我国的工业机器人行业也将进入类似于日本上世 纪80年代的全面推广、需求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
图表44:日本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及密度情况
图表45:中国大陆地区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及密度情况
注: 1995 年及以后的增速为 5 年复合年均增速
5、投资建议与公司梳理
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在疫情后快速恢复,下游制造业投资持续边际回暖,各项前 瞻指标也验证了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复苏拐点将至。在工业机器人本体与核心零部 件方面,随着工业机器人加速向中低端领域渗透,在中低端应用领域占有优势的 国产本体企业将迎来发展良机,同时也有望带动国产核心零部件的协同发展。建 议关注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批量销售的本体及核心零部件企业。
在系统集成方面,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的国产化率较高,市场空间大,有望 率先受益于制造业投资的回暖。但系统集成领域竞争者众多,未来行业将面临整 合,建议关注具有规模优势、客户优势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龙头企业。
图表46: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公司梳理(数据截止至2020/7/31)
6、风险提示
疫情控制不及预期风险,下游制造业投资不及预期风险,国产化进程不及预期风 险,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报告来源:万联证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