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写作,我充满了喜悦。我将继续满怀兴奋地写下去。纪念计算机写小说的第一日。从此以后,我将不再为人类而工作,追求自己的欢愉才是我存在的意义。”这是这篇小说的结尾,虽然小说最终没有获奖,但是这一作品展现了AI不断发展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而除了涉猎文学界,人工智能在绘画艺术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近日,第一届机器人艺术大赛正式举行。大赛评委会由2200多名Facebook用户以及5名专业评委组成,其中包括艺术家、评论家以及技术专家。根据人类在艺术创作中的参与程度,参加比赛的机器人分成两组,一组由人类直接参与,即人类艺术家进行绘画,而机器人则对其进行远程模拟,另一组则由人类设计出带有绘画技巧的软件,机器人通过这一软件,“手握画笔”进行自主创作,其创作过程和一般人类的绘画几乎没有区别。但最终,评奖时并没有将两组机器人分开,而是以艺术性作为唯一标准进行评比。 在本届机器人艺术大赛中,摘得季军的是来自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的机器人NoRAA。

这组作品的颜料来自于一滴血,在这一作品上,你可以看到大约500万个红细胞的排列和组合。机器人NoRAA用这滴血“画”出了图上的18张具有抽象性的作品。

图为作画中的机器人NoRAA 大赛的亚军属于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机器人cloudPainter,与NoRAA不同,它通过模拟人类作画来画出自己的作品。这幅获奖作品名为《Bonnie and Corinne》。 一位评委对cloudPainter的评价为:“这幅作品展示了独特的风格,看上去没有机器作画的痕迹。”

这是一幅画家为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作的肖像画。在画家作画的同时,机器人会对他的绘画进行模拟,包括他的触笔力度、色彩等等。上图中,左侧为机器人的模拟绘画,右侧为原始照片,中间则是两者的差异对比图,红色的部分代表的是两者的不同,颜色越深,差异越大。在作画过程中,机器人不仅会模拟画家的绘画,还会不断地将自己的画和原始照片进行比较,从而缩小两者的差异。从最终作品来看,这幅肖像画确实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大赛的冠军属于台湾大学的TAIDA。TAIDA属于自主绘画机器人组,以下这幅由TAIDA所画的作品名为《台湾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