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机器人越来越深地进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在昨天下午举行的2020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分论坛上,多位行业大咖围绕这一话题展开圆桌对话。 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人工智能研究院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邓志东说,人类的感知、认知和行为,是在研发机器人过程中的重要参考,如何才能移动得像人一样快、一样敏捷,“每当人工智能领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思考人是怎么去干的。” 苏州大学机器人与微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宁说,目前机器人主要是代替人从事一些复杂、危险、枯燥的工作,从形态来说,只要干活就行。但随着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出现,未来机器人将越来越像人,像家庭保姆一样炒菜、像情感陪护一样陪老人聊天,人机互动将更加普遍。 “一名工匠靠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喷涂技艺了得,如果再把人的经验迁移到机器人身上,将会更像人。”孙立宁说,他们正尝试记录一名熟练的打磨工打磨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再拷贝到机器人身上。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理事、野村综合研究所合伙人朱四明的态度很明确,他认为“未来更注重人机协调,但机器人代替不了人”。 朱四明说,他接触到的一家传承多年的公司,其80%的产品依靠智能检测,但20%的高端产品是靠有着30多年经验的老师傅去用手摸,“感知精度的差距,让机器人无法替代人。” “人都是可被代替的。”黑湖智造创始人兼CEO周宇翔也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周宇翔认为,机器人通过学习已经学会了人类的很多技能,并替代人类的一些岗位,其差别的关键在于决策能力。当人的决策能力被机器人学习并取代后,在不断往上递进发展的过程中,机器人是可以代替人的。 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秘书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彦敏说,智能制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为什么要发展3D打印、无人驾驶等智能制造?还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等。因此,发展机器人应该要从人们的实际需求出发,与产业相协调,前瞻性的基础研究要超前,但产业不能超前,否则会出现产能过剩,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发展智能制造。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宁 通讯员 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