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宏观政策引导、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且未来市场增长空间与前景广阔。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虽是机器人应用大国,但目前国产厂商渗透率尚不高,长期以来市场仍然由“四大家族”(发那科、安川、ABB、库卡)等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随着国产机器人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本土机器人厂商取得的技术突破以及市场认可度的逐渐提升,近年来国产工业机器人开始在通用工业领域重点发力,其市场份额开始提升,与国际品牌的差距也正在缩小。
成都卡诺普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诺普)董事长李良军就向记者表示,中国一直是全球工业机器人最重要的消费市场之一,近年来在前期技术积累和本土通讯技术的助力之下,国产机器人在智能化、信息化方面与国际一线品牌的差距正加速缩小,“在部分行业甚至已经与进口机型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此外,他强调称,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产机器人厂商已具备从上游核心零部件到中游本体制造再到下游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自主生产能力;未来受劳动力成本增加、工业智能化升级等因素的影响,国产机器人厂商将在通用工业领域大有可为;此外,随着中国高铁、5G等王牌产业的输出,国产机器人也开始搭乘着“中国智造”的东风出口海外。
智能制造+疫情常态化防控,提速国产替代
“2020年之前或许工业机器人对于很多企业主来说都还有较强的科幻色彩,但疫情期间就成了他们实现尽快复工的刚需选项了。”北京地区一位长期关注早期科技的VC机构合伙人说道。
随着我国对新冠疫情的有效控制,复工复产后多个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出现明显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2020年1月~11月,全国工业机器人完成产量206851台、同比增长22.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营业收入453.3亿元、同比增长3.4%。
李良军则认为,市场需求的明显增长主要源于两大驱动因素:其一是通用工业领域的智能化升级;其二则是中小企业的自动化需求在疫情中被进一步激发。具体而言,工业机器人在其最早进入的汽车、3C电子产业已实现了高度普及——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且应用成熟度较高。而除汽车工业、3C电子行业之外,本土传统通用工业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亟需工业机器人的“武装”。例如金属加工、家具、化工、橡胶、塑料以及食品等行业正逐渐成为工业机器人应用增长的“主战场”。
李良军介绍称,卡诺普即是一家聚焦于金属加工行业的机器人整机供应商,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机器人已被广泛应用于金属焊接、喷涂、抛光打磨等场景。“金属加工也是我们未来3~5年重点深耕的领域,这是一个产业基数大、劳动力成本高的行业,有着强烈的智能化、自动化升级需求。”
据悉,卡诺普成立于2012年,早期致力于工业机器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生产,经过多年的产业积累、沉淀后2019年开始转向机器人整机的生产研发,并聚焦金属加工行业、切入细分领域。2020年,该公司已突破3000台的整机销售,服务企业500余家,实现营收1.8亿元人民币,产品出口意大利、斯洛伐克,墨西哥、俄罗斯、越南、泰国等国家。
此外,他还表示,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也给以卡诺普为代表的国产机器人厂商带来了更多机会。“我们看好新兴产业催生的新需求,比如新能源、太阳能、电动车行业,这些行业有着先天的自动化需求,需要工业机器人协同作业。”
离市场更近,“长尾端”拉动需求增长
除了通用工业的智能化升级,本次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长尾端”中小企业主的需求。在他看来,去年的疫情给中小企业造成了直观的冲击,让其意识到生产自动化的重要性,“过去可能只是理性驱动他们考虑为生产线配置机器人,但疫情之下,工人回不来或者说复工要求较高,让他们开始有了更感性的认知”。
如此,中小企业也进一步为国产机器人厂商创造了增长契机。
与此同时,李良军也坦言,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国产机型与国际品牌的差距虽在缩小。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作业性能——稳定性、协同性、可靠性等方面,国产机型仍与国际一线品牌有着明显距离。“比如开机故障率,进口机型能做到千分之几,我们的比例是百分之几。从产品性能上而言,卡诺普对标一线进口机型能做到60%的价格、90%的性能,未来3年我们希望做到60%的价格和1:1的性能,开机故障率也要控制住千分之几以内。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诚然,差距必须正视、重视。但另一方面,国产机器人厂商亦有着其独特的优势,例如较高的性价比以及离市场、客户更近。事实上,“长尾端”的中小企业客户是对价格最敏感的群体。2018年北极光创投发布的《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白皮书》就指出,“长尾端”客户具备规模小、资金实力弱、应用水平低等特点,“四大家族”为代表的机器人高企的价格远超出其可承受范围;因此在供需关系上有望与国产厂商一拍即合。
此外,从地理位置而言,国产厂商也更具优势,“我们的研发团队离市场更近,更了解客户、对他们变化的需求也能随时反应、调整,甚至个性化定制”,李良军这样说道。
谈及下一阶段的发展,他表示,未来公司将主要围绕两方面发力:其一是对标进口机型,进一步提高产品性能,最终实现0差距;其二是聚焦金属加工和新兴产业细分的领域,“我们不求大而全,只要求自己深耕细分领域,做到行业的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