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雷小平)3月20日起的一场春分飞雪,断断续续,一下就是两天。在位于牡佳高铁鸡西段境内的畜牧场村特大桥(DK127-)、红旗隧道(DK166-168)以及鸡西西站等处,中铁五局牡佳高铁建设者们为抢抓有效工期风雪无阻,以奋斗者的姿态和干劲、因地制宜、紧锣密鼓加紧施工,为确保牡佳高铁早日开通而坚毅前行。
据了解,牡丹江至佳木斯高速铁路,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点铁路工程项目,也是目前在建的全国最东端高寒高铁线路和黑龙江省境内里程最长的高铁线路,全长371.6公里、设计时速250公里,线路起于牡丹江经林口、鸡西、七台河、桦南、双鸭山,终至佳木斯。工程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预计今年秋季开通运营,届时牡丹江到佳木斯的旅客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7小时21分、缩短到1小时45分,并与已开通运营的哈牡高铁、哈佳铁路共同构成黑龙江省东部快速铁路环线,进一步完善区域快速铁路骨干线网,促进地区经济加速发展,为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施工单位中铁五局承担牡佳二标段35.89公里路基、隧道、桥涵及429孔箱梁预制架设、394.1公里正站线轨道铺设(单线公里,其中正线355.5公里)、85.87万方道砟铺设等主要施工任务。其中,位于鸡西境内的正线50余公里。也正是这50余公里的牡佳高铁鸡西段,让鸡西步入了高铁时代。作为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标志性工程,牡佳高铁的开通不仅缩短了鸡西与省会哈尔滨等重要节点城市的时空距离,融入全省“两小时交通圈”,更为提升市民出行条件、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有效提升“乘车舒适度”,必定会对每项施工质量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其中的“钢轨质量就是高铁安全运行的命脉“。其中的钢轨焊接就是高铁建设环节中最精细、技术含量最高的工序环节之一。为了焊出最完美的接头,施工单位采用国内行业最先进的移动式闪光焊焊接技术,整个焊接过程需要历经轨端除锈、焊机对位、钢轨焊接、推瘤、粗打磨、正火、精打磨、探伤、焊缝验收9道工序,确保接头质量合格。焊后接头通过仪器测量等方式,将轨面平顺度和行车面控制在0-0.2毫米、导向面在0-0.3毫米以内,最大程度保证乘客乘车的舒适度和火车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施工单位为克服东北地区低温季节昼夜温差大,轨温升、降快的问题,常常是需要利用每日清晨及晚间适应焊轨或放散与锁定轨温时进行施工作业,尽最大努力确保施工质量和效率。自3月9日开始位于鸡西管段的第一对钢轨焊接并由此实现全面复工以来,至3月23日,已累计完成正线钢轨焊接42公里(移动式闪光焊),完成鸡西西站道岔及站线钢轨焊接34个头(铝热焊)等施工任务;此外,在继续加大人力、设备投入的同时开启了“大干80天,决战保目标“专项劳动竞赛,争分夺秒搞建设、凝心聚力争朝夕地为打通牡佳高铁建设“最后一公里“而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