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会现场为人指路的导引机器人、在养老院里陪老人说话的陪伴机器人、在餐厅里根据顾客需要定制手冲咖啡的餐饮机器人……不知不觉间,人们对餐馆、医院、火车站、养老院等场景的服务机器人逐渐习以为常,甚至不少家庭也开始购买扫地、娱乐等家用服务机器人。
有统计显示,中国已成全球最大扫地机器人市场,全球约90%的扫地机器人产自中国,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已占全球市场1/4以上。与此同时,资本方也扎堆涌入服务机器人赛道,投融资规模从2019年的54.2亿元大幅增至186.2亿元,激增344%。
服务机器人的风口是否已至?目前市场已经涌现了哪些优秀企业?要想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服务机器人企业还需迈过几道坎?
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750亿元
根据应用领域不同,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两大类。服务机器人是指用于非制造业、以服务为核心的自主或半自主机器人,可从事清洁、陪护、导览、运输、售货、安保等工作,主要包括个人、家庭服务机器人和专业服务机器人两大类。
便利人,解放人,同时提升效率、提振产业,正是服务机器人的价值。
对于中国来说,这一价值有着更迫切的时代背景。
前段时间,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生育水平低、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成为不争的事实。可以预见,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而“自动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成为缓解用工不足的重要途径,助老产品和服务消费需求将进一步被拉动。越来越多的服务机器人正在被应用于展览、政务、防疫、巡检、物流、养老等领域,服务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日前由赛迪顾问主办的《洞见·2021新兴产业投资机会》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分析师姚垠国透露,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服务机器人市场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达283.8亿元,同比增长37.4%。随着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持续以及国内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服务器机器人市场需求将持续提升,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751.8亿元。
服贸会综合展区里的仿真服务机器人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我国服务机器人相关技术及市场规模不断发展,大有在全球竞争中“弯道超车”之势。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董事长傅盛在今年召开的创新大会2021上指出:“未来的服务机器人产业,中国有能力领先世界。”而优必选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剑则认为:“过去十年是服务机器人的储备期,未来十年则是黄金发展期,越来越多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将在垂直领域落地应用。”
一大波领军企业受资本热捧
在天津市南开区的一家酒店,顾客办理入住手续后,可以由机器人带领一起乘坐电梯到达房间,且入住期间,顾客订的外卖、所需物品由机器人精准地送到房间门口。据该酒店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旗下酒店的送物机器人累计完成任务30.32万次,单店最高任务数为248次。
该酒店的送物机器人合作方则是成立于2014年的北京云迹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迹科技”)。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云迹科技至今已完成了九轮股权融资,今年1月该公司获得了启明创投、中信证券、腾讯、联想等的C轮5亿元融资,仅4个月后即5月27日又获得了上海张江(集团)下属张江科投的战略融资。
云迹科技服务机器人
与云迹科技C轮融资的时间几乎一致,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擎朗科技”于今年1月获得了饿了么的战略注资,金额并未透露。擎朗科技的机器人则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线下餐饮店里,比如在苏州吴中区的老北门酒店,顾客到店后由机器人引导至就餐位置,同时还支持语音对话等交互功能。根据擎朗科技的官方介绍,目前该公司的机器人已覆盖了全国500多个城市,并且出口到海外。
擎朗科技服务机器人
除了酒店、餐饮店,一些大型购物商场中也配备了机器人,比如猎豹移动的猎户星空机器人出现在北京海淀新中关、朝阳大悦城等商场中,机器人以迎宾、咨询为主要功能。
根据智能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智东西”的统计,今年仅前4个月,国产机器人企业公开披露的投融资事件已达67起,累计金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单笔融资规模超过亿元的占比接近一半。其中,服务机器人细分赛道的融资事件占比20%,商业化前景受到机构资本以及互联网巨头们的青睐。而据赛迪顾问5月27日发布的数据,服务机器人市场的投融资规模从2019年的54.2亿元大幅增至186.2亿元,激增344%。值得注意的是,在机器人赛道的资本出手方除了机构资本,还有腾讯、字节跳动、美团、饿了么等互联网企业,以及手机厂商OPPO等战略投资方。
宁企从小场景切入打开大市场
目光聚焦位于长江之畔的南京,服务机器人产业在这里蓬勃生长。不少企业将发力点锁定在细分的应用场景上,以特色化产品占据市场。
“我是一个智慧服务机器人,爸爸是江苏南大电子,我在中国工商银行好多网点担任大堂经理呢!办业务、买理财好多人都会找我帮忙……”
这个在工行新一代智慧银行旗舰店服务的小帮手是一台名叫“小融”的机器人,由江苏南大电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大电子”)及南大电子智慧型服务机器人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研发生产,外观萌趣、聪明灵巧,拥有着先进的智慧云服务平台系统,对客户的各种问题都能对答如流。除了具备迎宾接待、业务咨询、娱乐互动等智能服务,更具备智慧引导分流、智慧精准营销、轻业务办理、机器人团队群机协同等核心功能,可实现“网点大堂、实体机器人及智能柜员机”之间组建全智慧服务生态,共同提供管家式、沉浸式的全新服务。
南大电子机器人实现业务办理的多机协同服务
南大电子的服务机器人不光覆盖了银行场景,在疫情防控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您好!您有发热症状吗?自测体温是多少度?我们鼓楼医院的相关科室就在门诊二楼,您可以在我身后右手边上楼右拐就可以看见啦……”在南京鼓楼医院门诊大厅,南大电子的服务机器人“小艾”正忙碌地工作着。
南大电子的工作人员表示,“小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压力,由机器人在导医台通过非接触式服务,在替代完成原有导医人员工作量的同时,提升了导医效率及患者体验,有效避免了原有医护人员与患者直接接触而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降低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另一家企业江苏天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则让服务机器人当起了“城市美容师”。
“天合光能天策智能环卫机器人具备自主唤醒、超声波避障探测、自主充电、实时监测等功能,可广泛应用于广场、园区、公园、人行道、景区等多种场景,具有高效自主清洁、多重安全保障、超强定位建图、便捷后台管理等优势。”江苏天策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育铭表示,这款环卫机器人还可以与光伏系统结合,搭建配套的光伏充电棚,从而形成独立的发、储、用闭环体系。
天策智能环卫机器人
相对于传统环卫以人机结合作业方式为核心,以人为主、设备为辅的现状,环卫机器人具有“高效、绿色、智慧、智能”等核心特征,“这款产品实现了无人驾驶能力,能自动感知到周边行人、车辆、动物等物体,并会根据地面垃圾种类及负荷,调整作业车速、扫盘转速、风机功率等作业参数,实现节能清扫,大幅度提升环境环卫行业的智能化水平和作业效率。”刘育铭透露,一台智能环卫机器人一天能完成大约6个传统环卫工人的工作量。
在很多小应用场景上,南京的机器人企业也找到了切入的机会。在去年的南京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链企业服务交流会(机器人专场)上,南京新松智能装备带来的“乒乓球陪练”机器人吸引了观众的注意。据公司销售主管杨宝山介绍,这款机器人虽然只能发球,但这些球都可以精确到球速、落点和弹起高度的。无论角度多刁钻的球,只要设置好数据,这个机器人都能打得出来。而南京景曜智能科技研发的“智能图书馆”系列机器人也很有特点。从全馆检索到高架取书,再到分拣整理和一键归还,只需要一个机器人就可以全部完成,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国产服务机器人发展还需克服这些短板
目前,我国服务机器人在家务、物流、新零售、公共服务、医疗等应用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家务机器人应用较为成熟,商用服务机器人已在零售、餐饮、政务、金融、医院等场景实现广泛应用,但尚未形成较大规模,待拓展空间广阔。医疗康复机器人存在较高技术壁垒,随着人口老龄化逐渐加深,以康复、辅助功能为主的医疗机器人行业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
但有业内观点认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加大对服务机器人需求的同时,也将其技术短板暴露出来,并引起人们的重视,有望催化行业发展进程。
产品不够好用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机器替人”的需求始终存在,并且市场空间巨大,行业的根本矛盾在于供给侧,现有的服务机器人产品不够好用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服务机器人被应用于更加复杂的场景,对服务机器人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暴露了行业在技术上存在的短板。
在北京科技周活动主场室内主题展区,服务机器人在跳舞
传感器和计算芯片的性能不足。传感器是服务机器人获取外界信息的途径,传感器的性能和稳定性对服务机器人而言十分关键。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激光雷达,价格高昂并且稳定性难以满足复杂场景下的需求。此外,服务机器人需要处理复杂的环境信息,对低功耗、高性能的计算芯片需求较大,现有计算芯片的性能不足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短板。
导航技术的精确程度不够。目前在构建地图上还不够精准,在路径规划和避障上,也难以规划出最有效路径,例如消毒机器人难以全面覆盖所有医院场景,而走廊等地方就是机器人的工作死角。对于医院内医疗物资运输机器人而言,也存在定位不够精准的问题。
智能化和应对复杂场景的能力不足。现有服务机器人产品局限于单一场景、单一任务,尚不能满足用户智能化需求,与人们期望的能够执行通用复杂任务的服务机器人还存在不小差距,人机交互、功能仿生、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仍制约着行业的发展。
当前,全球服务机器人行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持续创新的中国企业必将在中国力量崛起的过程中发挥更大能量。相信中国企业能化挑战为动力,跨过发展中的“技术坎”,以更加切合实际和针对用户痛点的解决方案,成为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中一颗又一颗亮眼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