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人工测温的方式相比,5G+机器人拥有许多显而易见的优势:首先,机器人检测非常高效,据悉,该款机器人能够利用红外线在 5 米以内一次性测量 10 个人的体温,温度误差在 0.3℃,并基于 5G 网络将监测到的体温数据实时传输至控制室;第二,机器人不会疲倦,只要一次性充满电就能支持连续 8 个小时以上的作业,从而将相关人员从繁重的手动测温工作中解放出来;第三,机器人采取的是非接触式测温模式,进一步避免了可能的交叉感染风险。 谈及这款产品的诞生,高新兴机器人研发副总监舒海燕表示:“我们早从 2015 年就开始研发机器人,5 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我们认为机器人也可以在其中做出贡献,于是便在年后迅速集中研发力量,一周内就推出了人体测温功能。” 面对市场需求的瞬息万变和诸如疫情在内的突发事件,企业的反应速度直接决定了其行业竞争力。站在这个角度,仅在 6 天内就顺应了市场需求的高新兴机器人有着自己的致胜秘诀,而这秘诀可以用“两个快速”来总结——快速研发、快速投入使用。 作为安防界最懂机器人、机器人界最懂安防的企业,高新兴机器人不但率先针对疫情推出了精确测温功能,也是业界最早发布 5G 防疫机器人的公司。据高新兴物联科技有限公司(高新兴物联)5G 模组产品经理曹慧海介绍,高新兴物联在去年 6 月就基于高通骁龙 X55 平台推出了 GM800 5G 模组,是国内首批发布 5G 模组的物联网企业之一。

面对市场竞争,优先推出产品就可能优先掌握主动权,所以高新兴物联在选择芯片合作伙伴时尤为慎重。 曹慧海表示:“我们之所以选择高通,一是看重它拥有先进的 7nm 工艺制程和业界领先的高能效、高性能 5G 技术;二是考虑其高性价比能帮助我们尽可能降低成本;三是因为其真正全球化的 5G 解决方案能满足我们的产品在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设计和认证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高通是目前唯一能够提供从基带到射频再到天线等整体性解决方案的 5G 芯片厂商,能帮助我们缩短产品的研发周期。” 完成研发之后,另一个关键要点在于产品是否能够快速投入使用。过去,高新兴机器人在部署产品之前,往往需要先自建 MESH/900M/WiFi 网络,费时费力。4G 虽然能够实现无线通信,满足了方便性,但却满足不了机器人对上行带宽的要求,而 5G 技术则让这些问题全都迎刃而解。现在,其 5G 机器人只要一开机,就可以连接云端直接投入使用了。 除了便捷部署,5G 独有的低时延特性也是助推机器人步入发展新阶段的重要“催化剂”。我们知道,机器人除了要向上汇报信息,上层还要时不时给其下达“指令”。如果以士兵类比,一个优秀的士兵最应该具备的品质就是“令行禁止”,即无论指挥员向其发出的是“前行”、“转弯”还是“报警”的指令,机器人都能立即执行。 如果接收和处理输入命令的时间太长,导致命令和执行某个动作之间间隔太大,就无法担当重任。而 5G 端到端的时延在理论上可以达到毫秒级,完美适配了高新兴机器人远程实时指挥控制的需求。 目前,高新兴这款 5G 防疫机器人已驰援上海、西安、杭州、广州、宁波等城市,并主要集中在高铁、机场、公安、医院、商场、社区等应用场景,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环球时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 避免感染,无忧配送疫情期间,除了测温,机器人还在无接触配送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在情势最为严峻的几个月里,确诊病例不断攀升,接受医学观察的隔离人员更是数以十万计,各个疫情定点医院都进入超负荷运转状态。如此多的病患,仅每日三餐及水果、矿泉水、药品等生活必需品的配送就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 然而,医护人员并非拥有钢铁之躯的超人,只要进入隔离区就意味着有交叉感染的风险。每日送餐、送物难免与隔离人员频繁接触,这种情况下,如何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并降低他们的感染风险就成了当务之急。 临危受命,机器人们身先士卒,担当起了非接触式配送服务的“钢铁战士”。 虽然 5G 能够灵活地满足机器人在不同场景下的通信要求,让其真正处于实时联网状态,并做到互感交互。但我们同时也要意识到,目前 5G 还处于发展初期,部分地区的 5G 网络还没有覆盖完全,仍需要 4G 等技术来补充。 今年 1 月,一支搭载了移远 4G 通信模组 EC20 的机器人紧急组成了首批“送餐员”队伍,火速驰援杭州市委党校。这批送餐机器人身体内有三层托盘,工作人员只要将餐食放置在托盘上,它就会按照设定路线一边前行,一边进行循环语音播报,自主配送到达指定的房间门口,待房间内的人取餐后无需任何操作即可自主返回,既能提高送餐效率,又避免了交叉感染。同时,机器人运行的数据也可通过 EC20 LTE 模组上传到后台,方便远程管理、监控。
